這波腸病毒 症狀不一樣
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韋麗文/台北報導】 2008.06.16 02:59 pm


  腸病毒肆虐,進入高峰期,家長不斷翻看小娃娃的手上是不是出現小水泡。不過,臨床醫師提出警告,今年的腸病毒較易引起嘔吐、低溫燒(攝氏38度)、頻繁的肌肉抽搐。南部與北部醫師齊呼籲,一旦出現上述症狀,則容易演變為重症,家長與基層醫師都該提高警覺。

  腸病毒疫情往北延燒,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證實,繼台北縣已有9個腸病毒重症之後,台北市也出現首例腸病毒重症病例。住在士林的5歲男童治療後病情逐漸穩定,但男童就讀的幼稚園已停課。

  這波疫情從南部往北燒,已經奪走七條小生命,日前第七例死亡病例,是在嘉義的11個月大小男童,感染腸病毒後,短短四天便告不治。

  高雄長庚醫院小兒內科主任黃高彬觀察到,今年腸病毒重症的前趨症狀很特別。他說,如果病童出現明顯嘔吐、肌肉抽搐樣特別頻繁,是演變成腸病毒重症的前兆,小朋友的病情可能馬上變化,而且今年很多腸病毒重症病例往往只有低溫燒,發燒溫度約38度,連續燒了二天以上,但不會引發高燒,若是合併有嘔吐、肌抽搐則要非常小心,第三天到第五天最為危險。

  北區病例逐漸增加,症狀也與南部症狀不謀而合。長庚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說,該院今年第一例動用到葉克膜救命的病童,一開始嚴重嘔吐、發燒,根本沒有嘴破的腸病毒典型症狀。家長一開始將孩子帶到腸胃科就醫,但是病情演變很快,直到住進加護病房,嘴巴才破了三個小洞,此時才懷疑與腸病毒有關,這一病例與過去腸病毒重症皆有手口足症狀非常不同。

  疾管局也表示,腸病毒可引起多種症狀,最具有區別性的是手口足症、 疹性咽峽炎,不同的症狀也代表是由不同的腸病毒所引起。

  其中疱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病程4至6天,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,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。

  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,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,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為7天到10天。 


  
【2008/06/16 聯合晚報】@ http://udn.com/(轉)




  對於腸病毒所帶來的波及,致使一些醫院有出現不同的病例,看在於醫療上也僅以症狀治療,但看在病童的家長有所警覺,讓我替他們感到欣慰!然而腸病毒常肆虐侵襲於3個月–6歲以下之兒童,故對於家庭兒童照護需得加以防護,家長及孩童們應多鼓勵勤洗手哩,以防病毒感染!

  對於這篇報導我也有在電視新聞上見聞到,看到孩童在醫院的病危貌,讓人驚心在目,而他們只能苦苦躺在病床上靠插管供氧,那段情景是很讓人不禁動懷想幫助他們哩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