漠視憂鬱症、恐慌症 腦部恐萎縮

 

文/賴建翰

 

隨著台灣近幾年環境壓力的急劇轉變及忙碌的都市生活,憂鬱症已廣泛影響到許多人,其呈現的症狀包括沮喪的情緒(由台語來呈現的話,就是「鬱卒啦!」)。除此之外,有可能會想自殺、吃不下飯、做事無法專心或下決定、覺得未來無希望、無助、睡不好、情緒激動及對一切事情都缺乏興趣等。

這些問題往往影響到許多層面,尤其嚴重的話會造成患者自殺行為、不想上班或不想和人有互動,稱為「重度憂鬱症。」

其實憂鬱症就像「心靈的感冒」,若放任它繼續惡化,其實會影響到患者的腦部功能。長期下來,患者的腦部結構和一般人相比就會呈現萎縮的情形,不可不慎重看待。

國外的最新文獻指出,憂鬱症痊癒者和未痊癒者相比較,未痊癒者有持續性腦部結構退化及缺損的情形,而痊癒者則會因為治療而減低退化萎縮的程度。所以,一旦有以上所提的症狀,請不要忽視,應接受治療,以防止腦部功能及結構進一步的退化。

恐慌症,字面上會讓人以為是很害怕或很惶恐才叫「恐慌症」,其實只要有突然的胸悶不適、喘不停、噁心、腹痛、手麻腳麻、頭暈及頭痛等身體症狀,每次發作時於10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的程度,即可稱之為恐慌症。

以往這些症狀和過度換氣症候群類似,患者往往會尋遍許多醫院,看了許多醫生,情況仍未改善時才至身心醫學科就診,發現是恐慌症,治療方式改變後就有痊癒機會。

其實恐慌症發作時,會讓人覺得像快死掉一樣,非常痛苦,生不如死。因此有些患者會合併出現憂鬱症的症狀,產生自殺的意念及行為,造成對這類患者本身及家庭的莫大損失,實須重視。

研究文獻中,國外的資料指出,恐慌症患者腦部的反應控制系統結構和一般人較為不同,而藥物治療可能可以彌補此類結構的缺損。因此,精神疾病除了傳統的社會及心理病因理論外,其實生理因素,尤其是腦部功能及結構方面,都會受到這些疾病的影響,抑或扮演致病理論的角色。

矯正長久以來社會視這類疾病「非病也」的錯誤觀點,亦可使我們以更科學的角度,來檢視重度憂鬱症及恐慌症與腦之間的關聯性。

 

(作者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)

 

*轉貼自~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8/new/nov/23/today-health5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