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過動兒及早治療 別放棄 

2007/12/18 

【聯合報╱記者魏忻忻/台北報導】


  台北市議員楊實秋昨天分享他與兒子「福寶」的相處經驗。他說,自己一度也很難接受孩子過動,但現在認為過動症就好像近視眼,適度矯正,才能讓孩子有學習機會。(記者徐世經/攝影)

  「我只希望孩子身體健康,就算最後一名也無所謂!」台北市議員楊實秋的兒子「福寶」是個過動兒,他試著讓自己把過動症當作近視,近視需要戴眼鏡矯正視力,過動症也需要治療,才能健康學習。

  福寶現在小學三年級,從小好動,精力充沛,喜歡惡作劇,看到大人生氣或因他的調皮困窘,反而更高興。楊實秋原以為孩子只是頑皮,直到他上幼稚園,經常和朋友衝突,甚至拳腳相向,後來有位對過動症極為了解的美國友人寄資料來,才讓楊實秋接受兒子有過動症。

  楊實秋回想自己年幼時,也有過動傾向,只是兄姊帶著他,又有許多同伴一起玩,規範他的行為,老媽才比較釋懷。楊實秋認為,家長一定要正視孩子過動症的問題,若處理不當,不是毀掉一個孩子,就是毀了一個家庭。

  台大精神部主治醫師高淑芬調查發現,國中小學生約有7%至8%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,若以5%盛行率計算,保守估計應有13萬7000人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,「特殊教育通報網」中的嚴重情緒障礙學童僅1860人,且包涵精神性、情感性、畏懼性、焦慮性疾患,過動症只佔其中一部分,嚴重被低估。

  孟瑛如指出,ADHD通報率偏低,是因為部分家長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;而國內兒童精神專科醫師人數不多,偏遠地區缺乏診斷資源,家長得到的協助有限,這也影響意願。

  高淑芬指出,治療過動症用藥包括作用於直接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的中樞神經用藥、透過抑制腎上腺素再吸收的非中樞神經用藥,透過藥物及行為調整,ADHD可獲得顯著改善;有人以為孩子再大一些會好,但愈晚治療,學習愈受影響。孟瑛如常安慰家長,過動兒和資優生一樣,特點都是精力充沛,家長千萬別放棄孩子。 



【2007/12/19 聯合報】 

(轉貼)http://mag.udn.com/mag/life/storypage.jsp?f_ART_ID=102368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umi 的頭像
    Yumi

    ×﹏♡醉戀布丁の小窩╭ⓟuting*

    Y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